马上注册成为长兴网会员,结交更多长兴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梅溪镇马村茧画起源于马村悠久的养蚕历史,据记载:位于梅溪镇西南,西苕溪畔的梅溪镇马村村,其养蚕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在马村,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蚕桑产业发展和马村蚕农的生活变化。
马村茧画,是安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是利用蚕茧为创作载体,利用蚕茧经过传统手工技艺绘制,辅之其它纯天然材料,经过烘、染、固化、绘等艺术组合处理而成。
据传说茧画是由当时盛行的文人写意画演变而来,最初是在蚕茧上用红色的颜料或者是朱砂写一些寓意吉祥祈福丰收的文字,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源广进,”等,挂在书案,门楣或者是把玩的物件上。后来慢慢演变成画一些简单的寓意丰收,平安,顺利,健康的绘画,主要是以年俗一类的反应劳动人民生活,娱乐以及寓意丰收的田园小景。作为节日的礼品或者是文人之间交流的物件,后来慢慢流行于浙北及江南一些盛产蚕桑的地区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作为非遗项目“蚕茧作画”传承人,马义军老师从事茧画创作已有二十余年。他的一双巧手用彩笔在椭圆形的蚕茧上一笔一画,一点一墨,勾勒出一幅幅吸人眼球的精美图案。这个过程看似容易,制作工序非常复杂繁琐,制作过程也十分考验功底。 当天,马义军老师先带领徒弟们仔细挑选蚕茧,接着教学如何作画。马义军老师右手持着画笔,在小小的蚕茧上缓缓勾勒,毛笔时而苍劲,时而柔软。等造型完毕再调色点染,整个工序有条不紊。
马义军老师告诉徒弟们,“蚕茧不像宣纸那样简单地着色,要通过几遍的勾线,再用半干的笔峰慢慢点染。着色时一定要有耐心,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功亏一篑。”
在马义军老师的指导下,在场的徒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蚕茧作画的创作中,马义军老师提到:“更考验技巧的是在蚕茧上画京剧脸谱,稍复杂些的脸谱柱往要花上几个小时慢慢勾勒和描绘。蚕茧本身柔软,在手里拿久了不是变形了就是墨色染得到处都是。所以说,在小小的蚕茧上作画是极其考验功底和耐心的。”
以花卉植物为素材的茧画对马义军老师而言可谓得心应手,谈笑间,一幅蚕茧图就已完成。
茧画主要的原材料是茧,自然茧画的开始也就是茧的诞生。马义军老师接着带大家了解传统的蚕上簇结茧的工具——草龙。自2007年起,马村引进浙江大学研究开发的纯天然彩色茧,饲养取得成功。
草龙就是取材于马村茧农饲养的天然彩色茧,经科技精心加工而成,彩茧为龙麟,草龙为龙身,呈腾飞状,寓意马村蚕桑在腾飞。
茧丝由两根单纤维借丝胶粘合包覆而成。缫丝时,把几个蚕茧的茧丝抽出,借丝胶粘合成丝条,统称蚕丝。除去丝胶的蚕丝,称精练丝。
蚕丝质轻而细长,织物光泽好,穿着舒适,手感滑爽丰满,用于织制各种绸缎和针织品,并用于工业、国防和医药等领域。
养蚕结束收茧之后,按照传统还要请一次蚕神,称为“谢蚕神”,祈求明年蚕事会更好。
梅溪唐代建镇,历史悠久,形成了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梅溪马村茧画的研究对研究梅溪地方文化和地域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代表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对地方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梅溪马村茧画具有很高观赏价值,对家居装饰,厅堂点缀,艺术品鉴赏等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蚕茧画是富有地域特色的工艺美术品,千年时光打磨出这片土地上厚重的文化底蕴,每一颗都独具一格,独一无二。
部分文字与图片由马义军老师提供 摄影:李明霞 周雅琴 王霄红 徐红英 古立航 编辑:小江 审核:徐红英 周胜利 |